心脏DSA(介入手术室)门外,黄色的辐射警示标志醒目,黄灯亮预示着手术开始,术者接受辐射和铅衣的双重考验。这位身披铅衣“铠甲”的勇士是张卫泽,作为国内早期开展介入治疗的医生之一,他在这一阵地坚守了31年。
张卫泽
心脏病医院副院长、心脏内科一病区主任
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任医师、教授
原兰州军区总医院心内科主任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委员(三届)
甘肃省心电生理与起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第二、第三届)
长期从事心血管疾病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工作,对心血管疑难重症疾病诊治有丰富的经验。
31年的坚持源于始终如一的热爱
1981年,张卫泽顺利考入兰州医学院医学系,因心脏器官重要,学科内容多,涉及心电学、超声学、药理范围广,张卫泽独爱这门学起来有意思的学科,于是1986年考研深造选择了心脏病学,1989年毕业后参军入伍,进入兰州军区总院,如愿以偿地穿上了军装。成为军医,能为国家做一些事,让张卫泽感到高尚又光荣。
张卫泽从青涩医生到名满甘肃的大医成长生涯,都是在兰州军区总院度过的。工作初期,张卫泽负责心血管的一些普通检查工作,积累的经验都为日后的准确诊断打下坚实的基础。
医学向精细化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张卫泽接触到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术。“接触医院开展的首例射频消融术,我觉得好神奇,一个心律失常心动过速的病人,在介入下得到根治了,手术并非特别复杂,创伤也不大。”那一台手术为张卫泽打开新世界的大门,“谈笑间疾病灰飞烟灭”的好感,也让张卫泽意识到掌握介入技术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坚持源于热爱。2000年,张卫泽成为协和医学院的博士,学成归来的他掌舵兰州军区总院心脏内科,主攻电生理和冠脉介入以及起搏器植入等电学治疗领域。深耕这一学科的张卫泽紧跟医学前沿,冠脉射频消融起搏器植入、治疗心衰的复杂三腔起搏器植入(CRT心脏同步治疗)、防治猝死的ICD植入……心脏学与电学治疗有关的领域,张卫泽都有所涉猎且精通。
10万次心跳与1000次胸片
据统计,正常人平均每天心跳10万次,而有些人心跳过缓或“超速”。为了让患者的心脏在限速范围内正常跳动,需要进行介入手术。在布满射线的手术室内,唯有铅衣能抵挡射线的层层穿透。重达30斤的铅衣保护张卫泽的甲状腺和身体部分其他器官,而他的头部、双手、小腿都暴露在射线之下,手术量大的情况下,张卫泽保持着每日工作10小时的“战绩”,“吃射线量”相当于拍1000次胸片。
铅衣虽重,不敌生命的重量,方寸间的天地是张卫泽的战场。脚踩踏板,黄灯亮起,X光机旁的张卫泽目光锁定屏幕,将导管和导丝在患者锁骨下静脉穿刺,在射线的指引下,顺利通过上腔静脉,将起搏器植入心脏。
普通起搏器,也就是单腔和双腔起搏器,从右心室心尖部植入,而心脏再同步治疗的三腔起搏器植入难度大,导线要从心脏的小孔,也就是冠状窦中穿进去,绕到心脏另一侧,再通过导线把起搏器放入静脉,整个过程全靠医生在射线下精细的判断与灵巧的手感。
“心脏在某种情况下,它的传导组织左束支断了,断了后心脏收缩不同步,电不同步,导致机械收缩不同步,这种情况下心脏做功是非常低的”,张卫泽打了个比方:“植入三腔起搏器是因为心脏失去了它的同步性,医生要做的是恢复心脏功能,也就是实现心脏再同步治疗,就好比要挤出在塑料袋里的水,需要同步挤压,如果只挤压单侧,另一侧会被灌满,塑料袋中的水永远挤不出去。”
射线下视野有限,对术者技术要求高,哪怕是几毫米的误差,落在患者头上就是一个不可逆转的结果。张卫泽脑海中有一副清晰的人体心脏“地图”,导线游走的地方哪里有“河流”,哪里有“山脉”,他轻车熟路。铅衣、铅围脖密不透风,精力高度集中的状态下,张卫泽忘记时间的流逝,常常一台手术下来,汗水浸透了手术衣,须臾休整,下一台手术又开始。
“虽然做介入有射线也比较累,但我喜欢这份工作,我也享受职业带来的成就感,只要身体还能动,我会一直坚持下去。”张卫泽无悔当初的选择,择一事,终一生。
一台手术解决20年的老毛病
一位年过半百的患者房女士(化名),时常咳嗽、咳痰、气短、气喘,呼吸困难,用于放松的夜间休息,对房女士来说是煎熬,更是一次次在死亡边缘的试探。“20年了,我反复胸闷、气短,住院一段时间好了,出院一段时间又不行了,最近这一年越来越严重,晚上睡觉无法平躺,气憋得喘不上来。”房女士回忆,不仅仅是“内在痛苦”,全身水肿的外形也让她看起来像胖了十几斤。
在给张卫泽描述病情时,房女士面部表情痛苦,只想尽快解决问题。房女士的心电图和相关检查显示为典型的扩张性心肌病重度心力衰竭,心电图上波特别宽,宽就说明是心脏里左边的一根“电线”断了,左边收缩总是慢半拍,因此心脏左右心室收缩不同步,这意味着房女士体内埋藏了一颗“定时炸弹”,猝死风险极高。
把断了的线接起来,心跳就同步了。理论简单明了,实际操作难度大。患者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心脏非同步收缩对心功能的损害及较高的猝死风险,心脏再同步复律除颤器(CRT-D)成为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最佳方法,通过双心室同步起搏,增强心脏泵血功能,改善心力衰竭症状。
经过与患者、家属及时沟通及充分的术前准备,张卫泽带领团队为房女士进行CRT-D植入术,术中采用自主改进的冠脉法操作技术,顺利植入左室电极导线,并按ICD植入法顺利植入右心室除颤电极导线及右房起搏导线,将导线连接起搏器后埋于皮下囊袋内,整个手术过程仅用2小时,标志着医院在心衰的非药物治疗领域进入了新阶段。
从心脏病一病区建立伊始,身为科室领头人的张卫泽业务和文化建设两手抓,重视学科建设,提升医疗质量,确立科室目标,合理配齐设备,明确人员分工,做到科有特色,术有专攻,人有专长,依靠国家、院级、科室制度来维系科室的内在健康发展。因成绩突出,心内科一病区获得2020年院级“先进科室”荣誉称号。
做医学前沿的践行者,当科室建设的铺路人。“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比起治疗,我更关注患者的日常体检,是否有潜在的心脏病。我们要做的是控制诱发患病的因素,比如戒烟限酒,适量吃盐,减少久坐,现在很多疾病年轻化了,即使现代医学出现了人工心脏,也无法替代自己本身的器官。”在铅衣下为无数人延长生命,却消耗自己健康的张卫泽如是说,比铅衣更重的是患者的生命之托。